欢迎来到 2024海南国际自贸港建设·建筑建材及装饰材料博览会
全国服务热线
18500551158
行业新闻 » 打造和美乡村“海南样板”

打造和美乡村“海南样板”

我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产业,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
打造和美乡村“海南样板”

海南日报记者 陈彬

海南自由贸易港约有20%的GDP来自农业,40%的人口是农民,80%的土地在农村。乡村振兴的成效,决定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成色。

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立足资源禀赋,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2023年海南全省一产增加值达1507亿元,较2018年增长50.7%;其中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增加值1166亿元,产业规模在四大主导产业中位居第二。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08元,同比增长8.3%,增速排名全国第三,较2018年增长48%。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琼州大地处处向新!

守底线——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近日,在文昌市抱罗镇新金山村,村民林之奋使用集成控制系统调整鸡舍内的灯光、温度和湿度,让文昌鸡能处在最适宜的养殖环境中。

“有了现代化鸡舍,一年可以出栏几万只文昌鸡,养殖便捷高效,质量也更好,收入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林之奋之前种辣椒,靠天气要收成。自海南传味文昌鸡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镇政府共建了这个鸡舍,他也从种植户变成了养殖户,从此有了一份稳定收入,“感觉现在的生活比之前好多了。”

在家门口就业,固定收入托起了林之奋稳稳的幸福感,而这得益于当地政府与企业的一次“牵手”。

文昌投入衔接资金920万元,通过抱罗镇、公坡镇、锦山镇的7个村委会与传味公司合作发展文昌鸡养殖产业。对具备劳动力、拥有场地的脱贫户,落实免缴保证金、垫资搭建鸡舍及养殖首年发放生活补贴等优惠措施,企业则提供生产资金、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定价保利润回收其产品,帮助脱贫户增收的同时掌握养鸡技术。

脱贫要靠产业和就业,巩固脱贫成果更要靠产业和就业。近年来,我省把推动帮扶产业提档升级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持续做好稳岗就业,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抓好监测帮扶落实——聚焦监测对象、患大病重病慢病群众、低保特困户等重点人员,进一步织密“保护网”,筑牢“防贫堤”,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把“第一粒扣子”扣准、扣紧;

提升产业帮扶质量——在全国率先开展经营性帮扶产业“四个一批”工作(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项目停产闲置率从10.3%下降到0.2%;引导各市县通过“企业+镇级合作社+帮扶对象”合作帮扶模式,打造组织化产业帮扶平台,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大力发展帮扶产业;

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在全省开展“春风行动”“晴天行动”等专项工作,提升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质量;两年来在全省设立“就业驿站”200多个,覆盖除三沙外的所有市县并将服务延伸至乡镇、行政村,切实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就业保障。

昌江乌烈镇乌烈村村民钟慧是一名相对稳定脱贫户。“乌烈就业驿站的工作人员帮忙联系了劳务带头人,平时周边有种植、摘果的农活都叫我去干,收入也很可观。”钟慧说,现在家里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一边挣钱还能照顾家庭。

抓产业、稳就业,群众增收就有了保证。我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模式、调整产业发展结构,5个脱贫摘帽市县如今已形成“一主两辅”的主导产业,2023年带动脱贫人口13.46万人,人均增收4880元。

兴产业——

乡村振兴更有底气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近年来,我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基础。

好生态就是“金饭碗”,这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有着十分生动的注脚。这座五指山深处的黎族村寨,由于山多、地少,产业发展一度滞后,老乡们曾调侃自己“穷得只剩下山和水”。

不能捧着“金饭碗”却饿肚子!依托好资源、好生态,毛纳村努力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路子——

围绕做精做优茶产业,2023年毛纳村全村茶叶种植面积约2300亩,其中新增面积为500亩,茶青收入270万元,茶产业平均每年为每户农户带来近2万元的收入。依托大叶茶等产业,古老黎村用短短几年实现了脱贫摘帽。

村里还与有关机构共同编制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批“茶旅融合”项目陆续落地。据统计,2023年至今年2月,毛纳村累计接待游客23.44万人,同比增长233.69%,实现旅游收入1172.24万元。

一片茶叶,让毛纳村的“青山”变成“金山”。一块冲浪板,则激起了万宁日月湾周边乡村发展的“大浪花”。

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湾资源,万宁推动“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在日月湾附近的田新村,冲浪俱乐部、特色民宿、商超、餐饮店、服装店等商业配套逐步成型,给当地村民提供不少就业机会,经济收入也大幅提升。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产业也面临从“有”到“优”的提质升级。渔业作为海南的支柱型产业,力度最大的转型也来自这里。

近年来,我省克服近岸养殖清退阵痛,因地制宜推动渔业发展“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实现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渔业产值从2018年的283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17亿元,增长82.7%,养捕比由3:7优化为4:6。

除沿海地区,在我省内陆各市县正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向“立体式”种植养殖转型,推广林药、林菌、林茶、林苗、林禽、林蜂等套种套养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产业转型,需要更多融合发展。2017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共享农庄。五指山方诺寨雨林共享农庄、白沙五里路茶韵共享农庄、儋州嘉禾共享农庄、陵水疍家海上渔排民宿……如今,一座座“农”味独特、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共享农庄,正不断将“流量”变成“留量”。通过发展共享农庄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海南探索出了一条“绿水青山”有效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现路径。

促和美——

美丽乡村“颜值”“气质”俱佳

行走海南,一幅幅海岛和美乡村“新画卷”不断映入眼帘。

走进三亚市天涯区水蛟村,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道路宽阔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河流碧波荡漾。一个个农家小院被村民打造成咖啡店、生态农庄等,在扮靓乡村景色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扇“致富窗”,为水蛟村注入发展新活力。

这样和谐的景象,在海南各地并不鲜见。穿过海口永兴镇儒张村的古村门,沿着火山石路前行,一路绿意葱葱。村里的小广场边上,是村民黄境山的家——火山石垒砌的围墙、明净的窗户、整洁的庭院、生机盎然的花卉绿植,处处彰显着主人的勤劳。

“在政府引导下,大家清理了庭院破旧的水泥地板,铺上了火山石。”打扫完庭院,黄境山还特意打扫了家门口的村道,“村子变美了,大家日子更舒心了”。

坚持环境治理和乡风治理并进,我省推动乡风文明由“景美”向“德美”延伸,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美丽乡村的发展,要靠一系列的村规民约和制度去规范,需要激励更多村民关心村务,主动配合村庄管理。”水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董国效说,村里开展了乡村治理“积分制”积分兑换活动,村民积极参与卫生整治等活动,就可以获得积分,能兑换大米、油、鸡蛋等相应物品。

“活动开展后,村民‘赚积分’‘比积分’的热情高涨,对村庄的发展更关心。村里现在的环境卫生情况比过去好了很多,里子变好了,面子更美了。”董国效说。

从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和美乡村风景线,到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新手段,我省认真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稳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以治理有效为乡村振兴增色赋能。

截至2023年12月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卫生厕所125.98万座、普及率达99.3%;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到57.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乡村治理积分制应用行政村全覆盖,农村家庭户参与率达85.2%。

村庄更美、产业更兴、乡风更文明,我省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身处其中的村民,也看到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返回顶部